6月底,一场覆盖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海南五省区的电力交易悄然上线。
这个名为“南方区域电力市场” 的交易平台,让831家电厂与700多家用户首次实现跨省“面对面”交易。
首日成交电量高达22亿千瓦时——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半年的用电量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市场正以日均38亿千瓦时的交易规模,成为全球最大电力现货市场,规模甚至超过英法德三国的用电量总和。
当人们还在讨论网购商品时,一场关于“网购电力”的变革已悄然来临。
打破壁垒:电力迎来“超市时代”
在传统电力体系中,各省电网如同独立王国:
云南的水电送不出,广东的工厂却常为缺电发愁,“西电东送”的瓶颈始终难解。
一位资深电力从业者感慨:“过去电价是计划出来的,现在终于让市场说话了。”
今年6月1日,国家发改委与能源局联合发文,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。
南方区域率先破冰,其核心突破在于两点:
跨省交易破壁:五省区所有发电企业(煤电、核电、风电、光伏)与10千伏以上工商业用户直接交易,市场主体超22万家
实时动态定价:电价随供需波动,新能源富余时低至0.1元/度,用电高峰时可达1.5元/度
储能崛起:四大赚钱门道浮出水面
随着电价波动加剧,储能设备从“备用电源”变身“电力商人”,盈利模式日益清晰:
▍峰谷套利:精打细算的“电力买卖”
浙江某工厂的500kWh储能系统,夜间谷电(0.42元/度)充电,白天峰电(1.53元/度)放电,仅价差套利年省电费19万元。广东、浙江等地超过1元/度的峰谷差价,为储能创造了天然盈利空间。
▍需量电费优化:工厂的成本克星
某机械厂通过储能将峰值功率从1200kW压到950kW,月省电费3.75万元。这种“精准削峰”能力,使储能在连续生产型企业中利用率超80%。
▍虚拟电厂:聚沙成塔的赚钱机器
重庆某虚拟电厂整合200多个工商业储能项目,单次调峰2小时即可获补贴2-5万元/兆瓦。年参与10次响应,单个项目增收10-30万元。
▍碳资产交易:绿色电力的新金矿
江苏某企业配置光伏+储能后,年减排二氧化碳超千吨。按国内碳价100元/吨计算,仅碳交易就可增收10万元以上,欧盟碳关税更将放大这一收益。
企业行动指南:三步抓住储能红利
面对新机遇,企业部署储能需科学决策:
第一步:算清电价差这本账
重点锁定峰谷价差超0.9元/度的区域:
广东(1.33元/度):回收期约4年
浙江(1.08元/度):回收期5年
江苏(0.92元/度):回收期5-6年
第二步:选对技术路线
锂电池:5000-15000次循环,效率95%+,适合工商业调峰(经济之选)
全钒液流电池:20000+次循环,寿命超20年,适合高安全场景(持久之选)
铅炭电池:6000+次循环,成本最低,适合备用电源(性价比之选)
第三步:智能运营激活价值
AI预测优化充放电策略,收益提升15%-20%
接入虚拟电厂平台,避免“有设备无收益”
广东94%分布式光伏已实现区块链存证,确保交易透明可信
未来已来:AI大模型开启协同革命
国家电网总经理庞骁刚在近期会议中透露,将加快推进“人工智能+电网”战略。其自主研发的“光明电力大模型”正为新能源消纳提供“超级大脑”,这与电力市场建设形成双重驱动。
在东莞电网,数字孪生技术已将分布式能源接入评估时间从45天压缩至27天。
广东电力交易中心数据显示:配置储能的工商业光伏项目,现货交易溢价达22%,远超未配置项目的9%。
结语:
当云南的水电可以实时卖给广东的工厂,当江苏的储能系统通过AI参与浙江的调峰,电力资源的流动从未如此自由。
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推进,正在拆除最后一道省间壁垒。
一位能源专家这样描述这场变革:“这不是简单的电力交易改革,而是在公共服务与市场机制间寻找新平衡——让每度电明码标价,让绿色转型有据可循。”
随着电价波动成为常态,储能已从“可选项”变为“必选项”。
它的价值不再局限于应急备用,而成为参与电力市场的“通行证”。
在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力超市里,一场关于能源效率的革命才刚刚开始。
鹏辉力赫定位于广州鹏辉能源(股票代码:300438)北方总部。 鹏辉能源是一家20余年致力于电池技术创新的高新企业,储能电池出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列。 鹏辉力赫主营业务:工商业储能、电网侧独立储能、光伏风电、智慧光储充电站、碳资产变现、源网荷储一体化,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能碳综合服务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