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立储能:从政策驱动迈向市场化价值兑现的关键跃迁
来源: | 作者:鹏辉力赫 | 发布时间: 2025-06-28 | 17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导语:

曾依托于强制配储政策的独立储能(含共享储能),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角色转变。随着新能源全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政策落地(如国家发改委、能源局“136号文”),强制配储要求逐步退出,独立储能凭借其系统级价值与灵活商业模式,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,并迅速成为新型储能建设的主流路径。

这一转变并非偶然,而是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深化、电力市场化机制完善以及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加速推进的必然结果。从2023年行业探讨“强制配储与共享储能的路径分化”,到2024年聚焦“储能主体价值重塑”,我们持续追踪并预判了独立储能将迎来的“价值蝶变”。如今,市场规模的高速增长与主流玩家的战略布局,印证了这一趋势。

独立储能的加速跑

        国内独立储能装机规模正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。

        • 规模基数与增速: 截至2023年底,我国独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15.39 GW / 32.32 GWh,在新型储能中占比接近50%,较2022年同期增长高达120%。至2024年底,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预计达168 GWh。即便按保守的50%占比估算,独立储能装机规模亦突破84 GWh,年度增速持续保持在100%以上。

        • 市场地位确立: 独立储能已确立其在新型储能领域的主导地位。 伴随新能源市场化交易规模扩大及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的完善,其核心作用将进一步凸显。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预测显示,至2030年,年度新增独立储能装机占新型储能新增量的比例有望达到85%,其累计装机规模占比将提升至65%左右。

        • 项目大型化趋势显著: 项目单体规模持续突破上限。曾被视为大型项目的100 MWh门槛已被跨越,当前主流项目规模普遍跃升至数百MWh,吉瓦时(GWh)级别项目亦屡见不鲜,标志着投资与运营步入新量级。

          • 典型案例: 阿特斯甘肃肃州独立储能电站(总规划500 MW / 2 GWh)一期(200 MW / 800 MWh)已于2024年12月并网,总投资约10亿元。赣锋锂业近期在河北邢台开工300 MW / 1.2 GWh项目(总投资近16亿元),并中标内蒙古乌兰察布400 MW / 2.4 GWh示范项目。

        • 资本参与度提升: 独立储能的巨大潜力和清晰商业模式,正吸引多元化资本深度参与,除传统能源央企外,具备产业背景的龙头企业(如阿特斯、赣锋)以及财务投资者正成为重要推动力量。

          图片


          电力市场化赋予核心驱动力

          •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,关键在于实现“源-网-荷-储”协同互动。在此体系中,独立储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系统级调节资源角色,其价值随新能源渗透率提高而急剧提升。

            • 核心价值维度:

            1. 提升系统灵活性: 提供快速、精准的调频、调峰服务,有效平抑新能源出力波动,保障电网频率与电压稳定。

            2. 优化资源配置: 通过跨时段能量转移,削峰填谷,缓解输配电阻塞,降低系统尖峰负荷压力。

            3. 促进新能源消纳: 存储过剩新能源发电量,显著减少“弃风弃光”,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。

            4. 支撑电网安全: 作为旋转备用、黑启动等重要辅助服务提供者,增强系统韧性与可靠性。

            5. 优化投资效率: 延缓或替代部分输配电设施升级投资,降低全社会用能成本。

          • 商业模式与收益结构: 当前,独立储能项目的核心收益来源包括:

            • 电力现货市场价差套利: 利用分时电价波动进行低储高放。

            • 辅助服务收益: 参与调频(AGC)、调峰、备用等市场化辅助服务获取补偿。

            • 容量租赁/费用: 向新能源电站或电网企业出租储能容量或收取固定容量费用。

            • 容量补偿机制: 部分地区政府或电网为保障系统充裕度提供的补偿。

            • (逐步退坡的)政策补贴。

            • 项目实际收益能力高度依赖所在区域的电网结构、电源结构、负荷特性、市场规则(尤其现货与辅助服务市场成熟度)及电价机制

          • 政策催化与市场前景: “136号文”等政策的核心影响在于:

            • “退”: 取消强制配储要求,终结低效配套储能模式,为专业化、高效能的独立储能腾出市场空间。

            • “进”: 推动风电、光伏全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,其波动性与对灵活调节资源的需求显性化,直接提升独立储能的市场化服务价值

            • 这一政策组合显著改善了独立储能的商业预期,降低了收入不确定性风险,加速了社会资本涌入。

          专业化能力与资源整合定成败

          独立储能巨大的Beta机会毋庸置疑,但Alpha收益将高度集中于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参与者。核心竞争维度包括:

          1. 战略选址能力: 项目的区位价值是稀缺资源。 能否精准布局于电网关键节点、新能源富集区或负荷中心,直接决定其接入便利性、调用频次及潜在收益上限。这需要深厚的电网规划理解和区域能源格局研判能力。

          2. 全生命周期开发与运营能力: 涵盖项目评估、开发流程管控、工程设计优化、设备选型集成、融资结构设计、高效建设管理,以及长期安全稳定运行与精细化资产运营。具备电力系统专业背景的产业资本在此环节优势显著。

          3. 资本实力与融资能力: 吉瓦时级项目单体投资动辄十亿级规模,对投资主体的资本金实力、信用评级、多元化低成本融资渠道(如项目贷款、绿色债券、融资租赁、保险资金) 构成严峻考验。融资成本差异将极大影响项目IRR。

          4. 风险管理与政策适应能力: 电力市场规则、电价机制、补贴政策处于持续演进中。成功企业需具备前瞻性的政策研判能力、灵活的商业策略调整能力,以及应对市场波动和收入不确定性的风险管理模型。

          当前市场主体与未来趋势:

          • 主导力量: 能源央企凭借资源禀赋、电网协同优势和雄厚资本率先布局;同时,深耕新能源产业链的头部民营企业(如阿特斯、赣锋)依托技术积累、项目经验和灵活机制快速扩张,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。

          • 行业集中化: 鉴于上述高门槛,独立储能领域注定是“强者的游戏”。行业集中度将持续提升,资源(优质站址、低成本资金、专业人才)向头部企业聚集的趋势明确。 具备“全周期、一体化”开发运营能力的专业平台将构筑竞争壁垒。

          • 健康生态构建: 行业集中化有助于提升项目质量、运营效率和技术标准,推动行业告别早期“强制配储”阶段遗留的低效项目问题,走向更可持续、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。

          图片

          结语:

          独立储能正从政策扶持下的探索阶段,加速迈向依托市场化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纪元。其规模化部署与价值兑现,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、支撑能源转型具有战略意义。未来竞争格局将深刻考验参与者的专业深度、资源整合能力和金融创新能力。唯有兼具技术底蕴、资本实力与战略定力的企业,方能在这场关乎未来能源格局的竞争中脱颖而出,引领独立储能产业走向成熟与繁荣。
          (文章来源:网络)
          ·鹏辉力赫·

          鹏辉力赫定位于广州鹏辉能源(股票代码:300438)北方总部。

          鹏辉能源是一家20余年致力于电池技术创新的高新企业,储能电池出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列。

          鹏辉力赫主营业务:工商业储能、电网侧独立储能、光伏风电、智慧光储充电站、碳资产变现、源网荷储一体化,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能碳综合服务商。